老旧菜市场改造新思路:微更新、强体验
旧菜市场改造提升
当下,“微更新、强体验”的菜市场改造新思路逐渐成为主流,让老旧菜场重焕生机!
据统计,超六成的老旧菜市场正面临客源流失,特别是年轻群体。传统的“大拆大建”改造模式成本高、周期长,还容易磨灭市场原有特色。当下,“微更新、强体验”的菜市场改造新思路逐渐成为主流,让老旧菜场重焕生机。
在“微更新、强体验”理念下,老旧菜场改造可从四个层面展开:
1. 空间重组——流动的秩序
保留原有建筑骨架,通过“减堵增透”重塑动线。拆除冗余隔墙,形成主环道+分支模块布局,使顾客自然流向各个功能区。摊位采用统一而灵活的模块化设计,既整洁又便于后期调整。
2. 场景赋能——细节处的温度
• 照明升级:用高显色LED灯替代传统荧光灯,让食材色泽更鲜亮
• 界面优化:摊位前檐降至0.8米,拉近买卖距离;设置可折叠扩展台面,应对早晚市人流高峰
• 便民植入:在转角处增设共享充电位、热水供应点,让市场成为社区服务节点
3. 记忆延续——有根的创新
以飞洋设计的淮南朝阳菜市场改造为例,原为骑路市场,环境脏乱、交通拥堵。改造后扩建为二层,新增自产自销区,完善通风、排水与服务设施,同时保留原有商户经营位置,让在地居民在焕新环境中仍感受到熟悉的市井氛围。这种“新旧共生”手法既提升了购物体验,又延续了社区记忆。
4. 智慧轻量化——实用的科技
避免盲目投入大型智慧系统,重点部署:
聚合支付码(支持主流扫码支付)
食品溯源小程序(扫描小票二维码可查产地)
智能电子秤(防作弊且自动记帐)
这些轻量级改造显著提升运营效率,却不增加商户负担。
5. 社区共生与业态融合
“微更新”的成功,最终体现在市场能否重新成为社区生活的枢纽。这意味着改造必须超越单纯的买卖空间,植入能激发社区活力的复合业态。
功能叠加:在菜场非高峰时段或闲置角落,引入早餐店、咖啡角、修鞋铺、钥匙摊等生活服务,形成“一站式”社区生活中心。
文化注入:利用墙面进行本地艺术创作,定期举办“菜场书画展”、“时令食材知识墙”等微型文化展览,将购物过程转变为轻松的文化体验。
活动营造:周末组织“农夫市集”、“厨神挑战赛”或亲子烹饪课堂,吸引不同年龄层的居民参与。这些活动不仅为市场带来额外人流,也强化了其作为社区交往空间的属性。
【改造成效】
旧菜市场改造后通常呈现三大变化:
① 早市时段老年客群停留时间会延长
② 下午出现年轻家庭客群,带动半成品食材销量
③ 周末成为在地文化体验点,衍生出厨艺课堂、农产品市集等新业态
这种改造模式投入仅为传统整体改造的1/3,工期也缩短不少,且能在改造期间保持部分区域持续经营,最大程度保障民生需求。
飞洋总结:在旧菜市场改造过程中,微更新,塑造的是有温度的场域;强体验,连接的是有活力的社区。这不仅是改造的终点,更是美好邻里生活的起点。我们期待与有共识的您相遇,共同打造下一个社区活力中心,敬请垂询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