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贸市场作为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,其防火设计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。今天,我们将聚焦于农贸市场防火设计规范中的两大重点:材料选择与间距规划,深入解读如何构建一个本质安全的现代化市场?
可燃物集中: 大量纺织品、干货、纸质包装、木制家具等构成了高火灾荷载。
用电复杂: 商户电器设备多,临时接线现象可能发生,电气火灾风险高。
人员密集: 一旦发生火灾,容易引发恐慌,疏散压力大。
空间复杂: 摊位林立,若设计不当,极易形成防火隔离的盲区。
因此,农贸市场设计规范中的防火部分,绝非简单的条文套用,而是需要基于对上述风险的深刻理解,进行系统性、预见性的规划。
二、农贸市场防火设计规范(一)防火材料的选择
1. 顶棚与屋面系统:
规范要求: 市场的顶棚承重结构应采用钢筋混凝土、型钢等不燃材料。严禁采用木结构或未经防火处理的钢结构。
设计实践: 当采用网架、拱形钢屋盖等大跨度结构时,必须涂覆合格的防火涂料,使其达到规范要求的耐火极限。屋面保温层应优先选用岩棉、玻璃棉等A级不燃材料,杜绝使用易燃的聚苯乙烯泡沫板。
2. 摊位与隔断系统:
规范要求: 摊位柜台、储藏间隔断的材质是防火设计的重点与难点。
设计实践:
优选方案: 采用防火板、金属板(如彩钢板内填不燃岩棉)、砖砌抹灰等不燃材料制作摊位主体结构。
限制方案: 如局部必须使用木材,需进行全面、深度的防火涂料处理,确保其达到B1级难燃标准。严禁使用普通塑料扣板、未经处理的木芯板等易燃材料作为大面积围护和装饰。
3. 电气线路与管道:
规范要求: 市场内所有电气线路必须穿金属管或阻燃PVC管保护,严禁直接敷设在可燃装修材料内。
设计实践: 配电箱、开关、插座等周边不得堆放可燃物,应设置在便于操作和检修的位置。照明灯具,特别是嵌入式灯具,其镇流器应与灯具本体分离安装,并避开可燃物。
(二)防火间距与分区
1. 防火分区:
规范要求: 依据《建筑设计防火规范》(GB50016),必须按规定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,采用防火墙、防火卷帘、防火水幕等设施将市场在水平与垂直方向划分为若干个防火分区。
设计实践: 每个防火分区至少设置两个安全出口。分区之间的防火墙应砌至梁、板底部,不留缝隙。防火卷帘应具备自动降落功能,并与烟感、温感探测器联动。
2. 疏散通道与出口:
规范要求: 市场内主通道宽度应根据市场规模和人流计算确定,但最小净宽度不应小于3米,次要通道不应小于2米。任何摊位、货物不得占用、堵塞通道。
设计实践:
清晰无阻: 通道必须保持全程畅通,形成环状或“井”字形网络,避免尽端式死胡同。
标识醒目: 必须在通道上方设置醒目、连续的灯光型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系统,确保在断电或浓烟条件下依然能指引方向。
出口保障: 安全出口必须直通室外,门口不得设置台阶,严禁采用卷帘门、转门等作为疏散门。
3. 摊位间距与布局:
规范要求: 摊位之间的纵向间距,以及摊位与墙体、柱体之间的间距,是微观层面的“防火间距”。
设计实践:
摊位间距: 成排布置的摊位,其背面或侧面之间应预留不少于0.8-1.0米的检修与疏散间隙,这既是安全距离,也便于市场日常管理和设备维护。
货物管理: 设计时应明确要求货物堆放高度不得超过规定,并与照明灯具保持至少0.5米的安全距离。
总结:材料与间距的协同,构建系统性防火体系场景一: 当某个摊位因电气故障起火,其采用的不燃或难燃材料(第一道防线)可以有效延缓火势突破摊位界限。此时,规范的摊位间距(第二道防线)能防止火焰直接引燃对面或相邻摊位,为人员疏散和初期火灾扑救赢得宝贵时间。
场景二: 规范的防火分区和宽阔的疏散通道(宏观间距),确保了即使某个分区内火势失控,也能被有效控制在局部区域,同时为人员提供逃往安全区域的路径。
在农贸市场防火设计规范中,“材料”是抑制火灾发生的内在属性,是“防”的根基;“间距”是控制灾害蔓延的外部手段,是“疏”的智慧。它们二者共同构成了农贸市场消防安全最核心、最本质的两大重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