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用户为圆心的农贸市场设计“半径”
以用户为中心的农贸市场设计新思路
杭州飞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探讨以用户为圆心的农贸市场设计半径,强调用户需求在设计中的核心地位,打造更贴合消费者需求的农贸市场。
在农贸市场设计这个行当里,“以人为本”或“用户体验”早已是陈词滥调,几乎每个设计方案的开篇都会郑重地写上这几行字。但现实是,许多顾客走进那些标榜"现代化""人性化"的市场,依然会感到一种疏离感。改造后的市场明亮整洁,却少了那份应有的“烟火气”;新建的市场功能齐全,但使用起来却总有些别扭。
这些感受暴露出一个核心问题:农贸市场设计将"用户需求"简化成了模板化的功能堆砌,却忽略了真实使用场景中的复杂性与个体差异。真正的用户导向设计,需要画出一个动态延伸的"半径",其长度由对使用者真实需求的洞察深度决定,而非单纯依赖行业经验或专业概念。
我们的设计团队曾经参与过一个老城区的市场改造。前期调研时发现,周边住着不少独居老人,他们早上来买菜不仅要拎回家,还总爱在门口的长椅上歇会儿。但原来的市场把休息区设在了最里侧,中间隔着水产摊的积水区和拥挤的过道。后来调整方案时,我们在入口处留出了带遮阳棚的休息角,旁边配上直饮水和公平秤,看似简单的改动,却让不少顾客反馈"现在买完菜能坐着喘口气,比以前强多了。"
这让我们更确信:农贸市场设计的"半径",得从最实在的生活场景里量起。比如水产区的排水沟,不能只按规范做浅槽,得算上清理频率和防溅高度;蔬菜摊的灯光,不能只追求"明亮通透",得让叶菜的绿和番茄的红都显得新鲜;就连垃圾桶的位置,也得考虑主妇们拎着满手塑料袋时,能不能顺手丢垃圾。
我们也见过不少反面案例:有的市场花大价钱装了智能电子秤,结果网络不稳定,摊主还是得掏出老式计算器;有的把摊位高度统一成"标准尺寸",矮个商户弯腰理货半小时就直不起背;还有的导视牌做得像艺术装置,老人眯着眼看了半天,最后还是得问隔壁摊主。这些设计不是不好,只是离真实的用户需求差了一截"烟火气"。
最近我们在跟一个社区市场沟通时,特意做了件"土事",在原市场的早餐摊前听了半小时闲聊。卖包子的阿姨说,早上送孩子上学的家长急着买完就走,希望包子铺能摆在最顺路的位置;买菜的大爷念叨,楼梯太陡,他每次拎着十斤土豆都得扶着墙走;连来买水果的年轻人也提意见:"要是能有地方坐着等外卖小哥取货就好了。"这些细碎的需求,比任何设计手册都更有参考价值。
在飞洋设计眼中,农贸市场设计的"半径"画多大,不在图纸上的线条有多漂亮,而在设计师愿不愿意多走一步、多问一句。我们不敢保证每个方案都能让所有人百分百满意,但至少会保证:每一个摊位的高度、每一盏灯的亮度、每一条通道的宽度,都先经过真实用户的"检验"。
如果您正在筹备农贸市场改造,或者对现有的市场设计有困惑,不妨点击下方咨询按钮,或者直接拨打电话,让我们一起量出属于您的"用户半径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