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北方地区 >> 汉阴智慧市集农贸市场

    汉阴智慧市集农贸市场

    项目地点:陕西省安康市 设计面积:约2100㎡

    农贸市场设计案例】——汉阴智慧市集,打造县域智慧农贸新标杆

    项目名称: 汉阴县中堰村智慧市场室内装修设计工程

    市场面积: 约2100平方米

    项目地点: 陕西省汉阴县中堰村南渠路

    设计单位: 飞洋农贸设计

    服务范围: 摊位布局、业态规划、效果设计、施工图设计


    【一句话项目概括】

    汉阴县首个新建现代化智慧农贸示范项目,以“五化”标准为核心,让智慧科技与市井烟火共融共生。

    汉阴智慧市集


    【项目概况】

    汉阴智慧市集坐落于中堰村南渠路一处6400㎡综合体的核心一层,是汉阴县重点打造的现代化智慧农贸市场示范项目。项目深度服务周边居民“15分钟便民生活圈”,集农特产品交易、农产品数据归集、农残智能监测、便民商业配套等多元功能于一体。飞洋设计团队聚焦“智慧化升级与人文体验并存”的核心诉求,致力于打造兼具商超效率与传统烟火气的新一代农贸样板。


    【核心挑战】

    如何将“智慧化”理念深度融入县域市场场景?如何在提升科技感的同时保留农贸特有的烟火气与文化记忆?如何通过设计实现“交易 + 数据 + 便民”多元功能的高效落地?


    【优势分析】

    县域示范定位: 作为汉阴县首个智慧农贸示范项目,具备政策支持与标杆效应,易获关注与资源倾斜。

    综合体配套支撑: 位于大型综合体内,可共享客流与商业生态,具备打造一站式生活服务中心的潜力。

    目标客群明确: 深度服务周边固定居民,需求稳定,对便捷、品质、智慧化服务有明确期待。


    【难点分析】

    “智慧”与“烟火”的平衡: 县域客群对传统农贸人情味依赖度高,过度科技化易显冰冷,需巧妙融合。

    文化元素的自然融入:如何将本土文化元素(如手绘插画、方言、农耕)转化为符合现代审美的设计语言,而非生硬堆砌。

    多元功能的空间协调:交易区、数据监测区、便民配套区需在有限面积内实现动线顺畅与功能独立。


    【设计策略(放大优势)】

    1、智慧功能场景化落地:

    全域植入电子价签、数据看板等智能设备,实时更新交易信息与客流数据,让 “智慧” 可见可感。

    设置农残智能监测公示区,强化食品安全信任背书,凸显示范项目的标准化优势。

    汉阴智慧市集蔬菜区2、复合功能科学分区:

    按 “交易优先、便民补充” 原则规划布局,蔬菜、肉类等交易区集中设置,便民商业配套沿动线分布,提升空间利用效率。

    依托综合体一层优势,设计开放式入口,强化与社区的连接性。

    汉阴智慧市集肉类区3、年龄适配体验设计:

    保留公平秤、现制熟食档口等传统刚需设施,满足老一辈消费习惯;同步优化扫码支付、打卡场景,适配年轻人需求。

    汉阴智慧市集门厅-熟食区

    优势最大化

    成功将 “政策示范优势” 转化为标准化运营模板,将 “功能复合优势” 转化为高粘性消费场景,将 “空间基底优势” 转化为社区流量入口。

    体验升级

    通过 “传统设施 + 智能设备” 的混搭配置,实现全年龄层客群的体验适配。

    商业增值

    多元功能落地提升商户经营效率,数据化管理助力市场方优化策略,增强项目可持续运营能力。


    【设计策略(规避难点)】

    1、“色彩材质 + 文化符号” 破解平衡难题:

    冷暖平衡的视觉系统:以灰白奠定现代基调,搭配原木色招牌与台面注入温暖质感,蔬菜区嫩绿、水产区湖蓝等业态色彩强化认知,中和科技冷感。

    本土符号的碎片化植入:手绘生鲜插画点缀墙面、青砖台面自然衔接摊位、方言标语隐藏于导视系统,让文化元素 “隐于形而显于情”。

    汉阴智慧市集水产区

    2、“动线优化 + 隐藏设计” 解决功能协调:

    采用规整高效的采购动线,通过宽敞通道与统一台面设计提升整洁度;设置隐藏式储物空间,减少视觉杂乱。

    数据监测区与交易区通过半通透隔断分隔,既保障数据隐私,又保持空间开放性。

    汉阴智慧市集服务台

    【总结】

    作为本次项目的设计方,飞洋设计以“五化标准”为纲,通过智慧功能场景化、文化符号自然化、功能分区科学化的设计手法,精准回应县域智慧农贸的核心诉求。在这里,老一辈能找到熟悉的吆喝声和人情味,年轻人能享受扫码支付的便利与打卡拍照的乐趣。以设计重塑生活,让传统对话未来。

    浙ICP备19010041号-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2221号